旧网站入口

敢为人先小岗村


踏上通向小岗村的改革大道,村口费孝通先生题额的“凤阳县小岗村”石牌坊高高矗立,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宽阔的大道两旁,新式的徽派村舍鳞次栉比,商铺林立,超市、餐饮、银行、服装坊、4G店、影视城……宛如大城市里的步行街,旅客盈门,熙熙攘攘。街后,田畴相连,阡陌成网。水稻抽嫩穗,玉米吐芬芳;葡萄挂玉串,瓜田正飘香。城中村,村中城,一派生机,一派兴旺,一派美丽乡村新景象。

谁曾想到,40年前这里是一片贫脊的土地,从东倒西歪的泥草房走出18位农民,聚集在昏暗的油灯下,立下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生死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砸破了严冬的坚冰,涌动着滚滚春潮,席卷城乡。小岗成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两代小岗人的艰苦奋斗,小岗已建设成为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至2018年,小岗村下辖19个自然村、23个村民组,940户,4173人;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1.45万亩、水田800亩。



一、穷则思变志昂扬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朱元璋称帝后,改故乡钟离为凤阳,建中都,修祖陵。洪武七年改临濠府为凤阳府,管辖亳州、颖州、寿州、宿州、泗州、凤阳、临淮等18州县,跨淮河两岸。为增强中都经济实力,强徙江南富民14万实中都,暴迁山西贫民4万人。洪武年间,前后6次大规模移民约30万人。加上6.5万驻军及军籍移民18.8万人,共48.8万人。人口剧增,毁林开荒,垦地40万顷。土地承载超负荷,生态环境遭破坏,水旱灾害频发,民半逃亡。凤、淮土广人稀,二千里皆成草莽,红蓼白茅,大抵多不耕之地。至明代中期弘治十五年(1502),凤阳府耕地面积仅6.1万多顷。“群趋于惰,兼之水旱仍频,中人荡产,贬兼岁之储。一遇灾荒,辄膏子女,弃故土而适他乡。”“凤阳花鼓”随着逃荒者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明末清初诗人魏裔介《秧歌行》记述: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北风吹雪沙扑面,咚咚腰鼓自婆娑;衣衫褴褛帕在首,自言出门日已久。前年寿州未降雨,今年泗州决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却官租还种田。南来北往如飞燕,如此辛苦实可怜。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部小溪河镇,距凤阳县城25公里。建国初,小岗24户,与大严村、小严村合称大严村。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地处岗地而称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1978年前,小岗为凤阳县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生活极端贫困。“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离家去逃荒”。

1978年秋,安徽发生百年罕见特大旱灾,赤地千里,秋种无法进行。9月1日,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及时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全省超额完成秋种计划,扭转了被动局面,也为小岗包产到户,分田单干提供了机遇。

1978年11月24日一个严寒的冬夜,在一间泥草房昏暗的油灯下,生产队长严宏昌带头,18户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一张10多厘米的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要吃饭,要生存,要活路!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何等胆识,何等悲壮!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1979年,小岗人分田单干,责任到人,彻底改变了大锅饭时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迟出工,早出工,到了队里磨洋工,反正记的一样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为国家种田,为温饱劳动,生产热情高涨,劳动效率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由往年的3万多斤猛增到13万多斤,是往年年产量的4倍;油料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小岗人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庄严承诺。丰收以后,小岗队交售粮食6.5万斤,这是小岗自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交售油料2万多斤,超征购任务的8倍;归还贷款800元,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人均口粮由180斤增加到700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加到400元。

小岗人“大包干”的成功实践,犹如春雷,震撼了全国广袤的农村大地,那张小小的分田单干、责任到人的生死状,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那盏昏暗的小油灯,照亮了亿万农民前进的方向。小岗人的创举,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了大集体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也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创造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宝贵财富,是激励人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源泉。

说小岗,道小岗,小岗原是穷地方。包产到户干一年,解决温饱有余粮。一张纸片生死状,昏暗油灯亮四方。春潮滚滚坚冰破,农村改革绽曙光。

我们的人民热爱美好的生活,生活在劳动中变样。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她富裕,为她兴旺,为她歌唱。

二、是非功过论短长

1977年6月,万里被任命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11月2日,在万里的主持下,省委颁布了“六条政策”:“1、搞好农村经营管理;2、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3、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4、落实按劳分配;5、粮食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6、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省委“六条”为凤阳大包干提供了政策依据。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是当时“左”的思想仍然制约着中国农村的发展。

1979年1月11日,中央4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4月3日,中央31号文件再一次规定:不许划小核算单位;一律不许分田单干。9月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不许分田单干。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张浩来信”,并配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编者按。3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并加编者按。

看到“张浩来信”及《人民日报》编者按后,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感到问题严重,要求地委办公室起草一个电话通知:春耕大忙已经开始,各种生产责任制,不论是什么形式,一律不要变动,到秋后看实际效果如何再定,如果有什么问题,由地委负责。

1979年7月1日,凤阳县委以文件的形式向滁县地委和安徽省委上报《农业经济管理的一次重大改革——关于在农村实行大包干办法的报告》。8月8日,时任安徽省农村工作部部长的周曰礼撰写的《凤阳县在农村实行大包干办法值得提倡》署名文章在《安徽日报》发表,轰动全国。

1979年12月,处于农村改革风口浪尖的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带人到小岗、前王两个生产队调研,农村政策研究室秘书吴庭美写出7000多字的调研报告《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为了规避“包干到户”、“分田单干”这些明令禁止的字眼,巧妙的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

1979年11月,《农村工作通讯》先后发表《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包产到户是否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文章,同时配发编者按,对坚持农村改革、推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各级干部带来重重阻力与压力。王郁昭领导的滁县地委仍然坚持改革不动摇。

1980年1月,王郁昭在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顺应民心,积极引导》的发言,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给大包干报“户口”,承认它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并把凤阳撰写的《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递交给了万里。

1980年《农村工作通讯》第二、三期连续载文,尖锐批判包产到户。4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反击,赞扬《联产计酬责任制好处多》。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就农村工作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邓小平一语破的,力挽狂澜。9月,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央陆续出台多项“三农”政策,不断完善生产责任制。

1982年1月1日,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在邓小平、万里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迅速推广,改革的浪潮席卷广阔的农村。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鉴,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我国改革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前进,从而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腾飞,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崛起。

是非功过,由实践检验、历史作证、人民评说。

我们走在大道上,意气风发,斗起昂扬。坚持改革不动摇,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

三、丰碑不倒春常在

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一个一个都富起来,而小岗村却掉队了。特别是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竞争更为激烈,信息万变,稍纵即逝。“大包干”虽然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迅速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愿望,但是这种方式毕竟是小农经济,难以全面推动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20多年,小岗村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五年未小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光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富起来就困难了。直到2003年,小岗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存款为0。

2004年2月,沈浩来到了小岗村。

沈浩1986年6月毕业于安徽省铜陵财经专科学校,毕业前夕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工作,先后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04年2月,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的年轻优秀党员,到凤阳县小溪河镇任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沈浩到小岗村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100多户农家走访了两遍。跑田头,进农舍,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拉近和村民的距离;与村“两委”成员和“大包干”带头人交心,组织他们到大寨、华西等名村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听计于民,共同谋划小岗村的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沈浩带领小岗村干部、群众自己施工,铺建了小岗村友谊大道延伸段1100米,节省大笔资金给大严村修建水泥路。新建大包干纪念馆,万里同志题写馆名。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领导对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思路。接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筹建住房小区,新建农贸市场,解决急迫的民生问题。设立村招待所、卫生院,帮助村小学解决实际难。招商引资,延揽人才。从安徽科技学院引进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业合作社,引进现代农业理念,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畅通产销渠道。集中1800亩土发展葡萄、蘑菇等特色产业。村民以土地持股成立合作社。以“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沈浩带领小岗村干部、群众干实事、鼓实劲、见实效,受到村民的拥护与尊重。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党员、干部、群众联合向县、市、省领导上陈情申请书,强烈要求把沈浩同志留下来:沈书记一到小岗就带领小岗村“两委”和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吃住在小岗村,春节也是到大年初一才回去。小岗人很受感动。沈书记到小岗干了很多实事,小岗人舍不得他走,小岗村需要他,也离不开他。为了小岗村的长远发展,为了加快小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请求领导批准沈书记在小岗村留任支部书记。98位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在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表达他们的强烈愿望。并派10名代表送交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村民们的诚意,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沈浩留下了,继续带领村民们大干快上,引进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发展村办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小岗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红火,村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

又三年过去了,到2009年12月,沈浩在小岗村的第二个任期将要结束了。小岗村的村民想继续挽留他,但考虑他上有老下有小,长期远离家庭又于心不忍。当时小岗村正在招商引资,小岗村离不开他。186位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又以按手印的方式向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写了一封请求信。再次要求沈浩同志继续留在小岗村任职,挑起小岗村发展的重任。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沈浩同志正是小岗村的一位好的领头人。他有能力、有信心、有责任心能把小岗村建设好。他有理想,有担当,干今天想明天,我们全村的干部、群众一致请求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把沈浩同志继续留在小岗村。

沈浩同志去世前三天,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对他说;我们还想留你再干三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留在小岗了。想不到此言竟成谶语。2009年11月6日凌晨,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在小岗出租房内去世,年仅46岁。村民们满怀悲痛,向组织写了请愿书:请求将他们衷心爱戴的沈书记安葬在小岗,与村民长期相伴,让子孙后代时时日日祭拜他的英灵;让他亲眼见证他为之献出生命的小岗村进一步发展壮大。

沈浩同志永远留在了小岗这片深情眷恋的热土上,陪伴着他的战友们、乡亲们以只争朝夕、再创辉煌的昂扬风貌,按照他生前制定的“四型”村的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6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勤奋务实,无私奉献,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说:沈浩同志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我们所有党员都应该和他对照,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

李源潮同志题词: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说小岗,道小岗,沈浩是个好村官。带领村民谋发展,风霜雨雪苦奔忙。六年三上陈情表,初心不改意志强。鞠躬尽瘁春常在,丰碑不倒旗高扬。

四、小岗大道铸辉煌

小岗是大包干的发源地,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习近平同志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小岗村重振“大包干”的雄风,全面加强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凤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示范景区进行规划建设,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按照文明村的要求,全面实施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宏伟的大包干纪念馆、沈浩事迹陈列馆,熠熠生辉;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村小学,点缀在徽派民居中光彩夺目。

农村的核心是农业,基础也是农业,但是小块土地收益有限,一家一户种地,每亩每年“一麦一豆”,除去化肥、农药、农膜、水电外,一年挣不到1000元,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使土地“生金”,只有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引进现代农业管理与技术,才能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从2004年初开始,在沈浩同志的推动下,小岗村开始土地流转,流转出去的土地,农户每亩可获得600-900元不等的收入。土地流转后,经过统一平整,进行水利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通过卫星测绘,进行土地确权,确保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以及经营权、流转权分离的新格局,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效益。“大包干”带头人很多又带头把土地流转出去了。他们说当年土地承包、分田单干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是为了集体致富,分与合形式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现在,进行了第二轮土地流转,流转土地8885亩,占全村耕地的60%以上,其中企业流转6300余亩,农民流转2500余亩。4300亩高标准农田公开招标,调动了广大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凤阳县与安徽省农垦有限公司签订小岗村高标准农田合作协议,改善小岗村农业基础设施,示范推广农垦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提升小岗村农业产出率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把小岗村打造成安徽省内领先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区,从种到收,全程服务,科学管理,确保种植环节不出问题。

除了粮食生产,小岗村的黑豆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黑豆种植面积约5000亩,总产2000多吨。被集中起来的土地有一部分用于发展多种经营,蘑菇、花卉、葡萄都有规模种植,家禽家畜、水产养殖都有长足发展。现在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近千亩。村里建有宝迪10万头原种猪养殖基地、小岗风味猪养殖场以及小龙虾为主的水产养殖面积超过200亩,还计划养殖种鸡150万只。稻梁菽麦黍稷,五谷丰登;马牛羊鸡犬豕,六畜兴旺。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以后,开始实行农业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331”模式,即政府提供技术、资金和烘干仓储三项服务,建立一支农业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民规避自然、经营责任和市场三项风险。政府为农户办理农业商业保险,遇到自然灾害可以获得补偿。村里已成立了现代农业专业队提供服务,农民可以购买耕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施肥、收割等各类服务。农民种田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便利,也更有保障、更有底气、更有劲头了。

2016年7月,安徽科技学院与小岗村共建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安徽科技学院选派农学、肥料学、环境学等学科的13名教授、6名博士组成的农业专家团队常驻小岗,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与循环经济研究、土壤改良、粮食作物优质高效生产与示范、种养结合与循环经济、园林园艺、农民培训等实验及技术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着力办好工业园,是小岗村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04年初,在沈浩同志的推动下,就成立了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小岗村工业经济发展之门。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等开始进入小岗;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小岗商业、钢构件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2007年开始,金小岗、美国GLG集团产业园、小岗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等项目相继建成,为小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小岗人把大包干精神转化为生产力,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为了搞活流通服务“三农”,小岗建设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钢结构的防雨大棚,几十套整齐的门面和商业用房,几百个砖混摊位,市场内设有干鲜、水产、家禽、肉类、豆制品、百货、五金、粮油等十多个功能区,货物充足,价廉物美,吸引周边村民甚至外地客商到此作买作卖,市场繁荣、活跃。

旅游业是小岗村的重点发展产业,小岗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片。小岗村档案馆、沈浩故居、沈浩墓、小岗当年农家、小岗村文化广场、小岗村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小岗村研学基地、当年小岗、小岗村乡愁院子、小岗村漫享田园、小岗村国家农业公园、中国红乐园、梨园公社、小岗麦田大艺术园、石马文化园等景点,具有独特的小岗风采与韵味,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2016年小岗游客接待量超过85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村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村党委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村民与游客互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不仅街道宽敞整洁,而且农家院落也收拾得干净利落。旅游业的发展更促进了村民精神文明的提升。商铺老板、店员热情待客,文明服务。路遇村民,笑脸相迎。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小岗已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旅游业为重点,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详和。2017年,小岗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6元。小岗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走在小岗的改革大道上,大道通向四面八方,促进全国改革开放,唤起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梦想。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探索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沿着这条道路,改革开放不停步,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说小岗,道小岗,小岗精神永弘扬。改革开放不停步,共同致富奔小康,迈步跨进新时代,百年目标铸辉煌。民族复兴千古梦,祖国强盛万年长。


热门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