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入口

诗歌合为事而作


诗歌合为事而作

沈端民

“想当初……”几乎成了老年人的口头禅,它表现了其对往事的深情追忆和怀念。“追忆和怀念”是一种剧烈的感情冲动。感情冲动是人承受不了外界或正或反的刺激和压力而产生的,是爆发于内心的一种强烈反应和呼喊。人的感情冲动的过程是人寻找表现机会和形式的过程,机会是导火线,导火了,用什么形式表现则因人而异,抒写诗歌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爱晚亭》每期发表了不少老年诗词,或比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冲动的情感,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把冲动的感情转化为诗歌形式是人的精神向高尚境界的一种升华。怎样进一步用诗歌把自己冲动的感情抒发、升华得更好更完善呢?

创作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创作诗歌的特殊规律是什么?白居易作了这样明确的回答:“诗歌合为(应为)事而作。”即是说,创“作”诗歌应该注重、着力写“事”,用“事”表现。

“事”,指人们过去和现在的现实生活,老年人“当初”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的“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人活着就会做这样或那样的“事”。“事”是人生命进行的轨迹、标志。文学是人学,是描写人、研究人的学问。不写人所做的 “事”,就无以表现人的形象,也就无所谓文学了。诗歌与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其生命根植于人的现实和历史的“事”实之中。大凡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用人所做的典型“事”表现的,都写了人所做的典型“事”实 。诗歌创作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为基础。否则,所写出来的诗歌就是塑料做的花,冬树陨落的枯叶,没有生机,没有生命力。

《诗经·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热烈追求。这个男子“辗转反侧”、“ 寤寐求之”却“求之不得”。他入迷入痴了,恍恍惚惚地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梦境中与女子进入了洞房。这个故“事”生动有趣、曲折多致、真挚动人,因而为一代又一代热恋青年津津乐道。杜甫《三吏》《三别》等,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都因其淋漓尽致地写了各不相同的典型“事”而放射出永恒的艺术光焰,从而使人读得爱不释手,感受至深。

抒情诗也要因“事”而抒情。《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光耀千古的最长抒情诗。屈原为了振兴楚国,积极推行励精图治的改革措施,但却遭到利益集团的小人们的无耻诬陷和残酷打击。他的心情非常沉痛而愤怒,要强烈表现。他没有用大喊大叫的空洞语言直接表达,而是用大量的相关“事”实艺术表现。诗人叙述了自己的家庭出身、生辰名字、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和与反对派激烈斗争的过程等等。楚王听信小人谗言,无端地将他流放“南荒”。但他“虽体解”而不“变”初心,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地“上下求索”。 如果楚王再不纳谏的话,他“将从彭咸(按,殷贤大夫,因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之所居”,拟用投水殉职的极端形式表达其用改革而忠君爱国的浩然正气。这些“事”实是他爱国之情的载体,是他改革措施植根的土壤。没有载体,没有土壤,他再沉痛和愤怒,他的改革再正确,也只能是无雨的空雷声,无影的耳边风。

即使是短小的抒情诗也要写典型的“事”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抒情短诗中蕴含着这样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诗人长期颠沛流离在外,旅途艰辛,夜不能寐。睁开眼隐隐约约看见窗前洒落的月光,昏昏糊糊地以为是寒冷刺骨的地上霜。清醒后,他立即恳请月亮传递他对月光能同时照射的故乡的深切思念。其“事” 感人肺腑,其诗便脍炙人口 。

重点描写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诗也要用具体的“事”实。白居易如果不具体描写“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些具体“事”,怎么能表现他“钱塘湖春行”的独特的美的感受?

文学的样式是文学所写“事”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是不同样式的文学作品生命力之所在。诗歌与小说、戏剧等写“事”的方法是迥然不同的。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篇幅长,可以用细致的语言细腻地描写曲折的故“事”情节。诗歌则结构严谨,短小精悍,惜墨如金,只能高度集中、凝练所写的“事”。其“事”往往深藏在隐蔽的逻辑之中。鲸鱼闹海,翻腾数尺巨浪。巨浪倒下,如山崩塌,震天动地,气势磅礴。但爆发翻山倒海伟力的鲸鱼庞大的躯体则潜在水中。鲸鱼闹得大海剧烈翻腾,海啸奔扑,蔚为壮观,但人们能看到的却只是鲸鱼或隐或现的脊背。内蕴巨大力量的鲸鱼躯体却一直潜在水中。如果它赤裸裸的暴露在光天化日的海滩上,就会变成毫无生机的尸体。诗歌所写之“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