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入口

临帖感悟


临 帖 感 悟

夏建华

因为喜爱书法,要经常临写古人碑帖;因为教学书法,还要与学生(学员)一块探讨和研究如何临帖。数年来的实践,对临帖多少有些感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人的法帖是学习书法的老师和“靠山”。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我们公认的法帖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筛选而留存下来的、符合我们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典范。临摹这些经典的法帖是我们自身文化和雅化的需要,也是我们审美认同需要和在审美认同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取法乎上。这就是我们学好书法要寻求的根本途径和“靠山”。这就是我们真正靠得住的“老师”。

二是在临习古碑帖时要有“忘我精神”。这里讲的忘我精神,就是要完全去掉你原来的书写习惯,亦步亦趋地按古碑帖中的字一笔一画地去临写。我经常碰到有人提问:我很爱好书法,临了很长时间的帖,但就是不像,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们临帖不得法。“忘我”不彻底。因为老年人写了几十年的字,已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其中包括很多的书写陋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往往这些书写陋习是造成我们临习碑帖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帖时完全忘掉或规避原来的书写习惯,做到用正确的执笔、用笔和行笔方法去规范我们的笔法,使我们的书写习惯规范起来,雅致起来,使我们无条件地自觉地享用先人的文明成果来雅化自己的身心,使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在临帖过程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三是要想临习有效果,“心到”为第一。临帖要心到、眼到、手到。心、眼、手三者须紧密合作,且心到为第一。要认真研究帖中范字的长短、粗细、弯曲弧度、角度以及整个字的轮廓、神韵、主次笔画的关系。再看它的落笔、行笔、收笔的笔势,每一处细节都记在心里,做到胸有成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帖”。读懂了,把字放在了心里,下笔才能有依据,每一笔一画依原帖写来,做到心摹手追,心手相印,尽可能与原帖一模一样。

临帖是分步骤的。初学者首先应该是“对临”,即一边看字贴一边临写。到后期就不要这样了,把字帖合上,把字“背临”出来,“背”完了,再打开字帖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克服。对有些字或部首的临写是很吃功夫的,如楷书“风”字的横折斜钩,没有成百上千次地临写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在临帖中最忌讳心不到位,对错误不能“迷途知返”,而是重复错误,巩固错误,背道而驰,越走越远,造成极大浪费。所以只有把心、手、眼紧密结合,长期不懈地看看写写,写写想想,再写写看看,才能越写越像,与原帖成重影。另外“背”的功夫要随时做,不论你是用钢笔或毛笔,不论你写留言、便条,还是写家书,要把你临写的字尽可能的应用上去,还有你在平常看人家的作品,看商店的招牌,也可以想想如果按你所学习的字帖,该怎样写才对头。人家写得好的也可以学习汲取。这可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书法学习上的运用。

四是临帖的最终目的不是“进门”而是“出门”。临帖学习先要写进去。写进去就是“入门”。学一家帖,要求惟妙惟肖,求合求同,不宜有自己的主张。但“入门”的目的,不是学习书法的终结。否则,不会都变成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了吗?“入门”的目的是为了“专”,为了“博”,专才能入,博才能出。通过“入门”博采众长,广泛地吸收你所喜爱的东西,挖掘古碑帖中的精髓,不断积蓄能量,丰富自我,像蜜蜂一样采百花之粉,然后酿自己的蜜,天长日久就有求离求变、我要“出门”的感觉,就有了自然而发的创新,就有了自己的东西,你个人的面目就出来了,便自成一家了。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都是渊源相继的。但又各自成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欧阳询与欧阳通,这是两对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父子书法巨匠。可谓父传子效。虽然是同一渊源,但各有特色,各树一帜,各有千秋。所以临帖是一种阶段性的学习手段,临帖的目的不是光“入门”,更重要是为“出门”,积蓄艺术能量,为“出门”做好准备。当然临帖是一个书法家一辈子永不停歇的必修课。

另外,还有一些临帖的方法问题。现在的大楷、中楷的临写练习纸,有印“九宫格”(井字格)的,有印“米字格”的,还有印“回字格”的。这三种格子的作用有所不同:“九宫格”主要求得点画的位置;“米字格”与“回字格”主要是求得一个字的结构中心,写得疏密有致。对于初学者,可以用红色细笔在原帖上按照需要(三种格式选一种)打好格子,在临写时以便更准确地找准每一点画的位置,准确地临写出你所书写的文字。

临帖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决心、信心、细心、恒心是写好字的前提。再加上“创新”,这便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达到成功彼岸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