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入口

1977:我的高考复习


岁月荏苒,时光流逝,回首40年前的此时---1977年冬天,全国570多万考生从工厂车间、从田间地头、从哨卡军营...走进了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开始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作为亲身经历了这一重大事件的一名考生,当年的高考复习对我来说,是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

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得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地处湘西的湖南省维尼纶厂当工人,此时距离湖南省当年的高考日期--12月18日,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复习时间,而我当时已经高中毕业离开学校走入社会近7年,况且手头又没有任何复习资料。因此,我对是否报名参加高考心情十分矛盾:一是时间紧资料缺底气不足而犹豫不决;二是对这次高考是否真正公平缺乏信心(因为在在此之前,我已经有过两次够条件无背景而无缘推荐上大学的经历)。在这里,我要感谢我已经过世的母亲,是她及时拍电报和写信为我打气,极力劝我报名参考以圆我从小就有的大学梦,并且利用她在长沙这个省会城市的便利条件,不辞辛苦地帮我搜集、抄写和邮寄复习资料。在母亲的激励和劝说下,我报名参考,带着母亲的期望和圆梦的理想,开始了我的高考复习。

回首那1个多月的高考复习之路,其中重拾书本的欢乐,刻苦学习的艰辛,无不令人回味。当时的我,在厂里从事的是三班倒的水质检测工作,住的是8人间的集体员工宿舍,下班后的宿舍人来人往喧闹嘈杂,况且宿舍里只有一张公用的桌子,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因此,为了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复习环境,我向车间申请与同事们调班,基本承包了在那个“日落而息”年代一般人不愿意上的“零点班(晚上12点到早上8点)”,因为这个时间段厂里大多数部门和车间不上班,用水量不大,水样检测工作量相对白天要小。因此对我来说,夜晚寂静无人打扰的值班室,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复习宝地。而且早上下班后基本无人的宿舍,也便于我静心学习。

就这样争分夺秒地复习了一个多月,1977年12月18日,我终于迎来了我的高考。我所报考的文科考场,设在离厂10多里远的溆浦县大江口镇小学,每天早晚步行前往。当时考场条件之差是现在的考生不可想象的:灯光昏暗、木质结构且不隔音的教室,低矮简陋破旧的书桌板凳。在这样的考室里,我们这群年龄、经历各异的考生,听着楼上早退考生和监考老师那“咚咚”的脚步声,趴在那低矮破旧的书桌上,在两天的考试时间里考了语文、数学、史地、政治4门科目。现在回想考试的情况,大概是考虑到“文革”10年对教育的摧残和考试准备时间的仓促,因此当年的试卷难度并不大。我记得语文试卷的第一题,是将汉语拼音“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翻成汉字;数学试卷的程度应该是相当于今天的初中毕业水平吧。可是,就这样低水平的高考试卷,能坚持到最后的考生也并不太多。像我所在的考室,到最后一门数学考试结束时,整个考室就只剩下了寥寥数人。

高考结束后一个多月,我收到了湘潭大学哲学专业的录取通知,成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的27万多人中的一名幸运儿。1978年2月,我怀揣录取通知书,背着行李走进了正在建设的湘潭大学,开始了我的本科--硕士的求学之路和留任湘潭大学、转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执教历程。

   1977年高考,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就拿我们一家来说吧:我和我大妹妹从工人、我先生和我大妹夫由农民变为了大学教师,我小妹夫则由下乡知青变为了国家干部,我们5人都是通过1977年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年的高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