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入口

两位岳麓学子的交往佳话


两位岳麓学子的交往佳话

鄢益之

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至今已有1040年。一代又一代学者在这里讲学育人,其中大多数是全国名流大师。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人才辈出,可谓是历朝历代都有名人出现。从陈谷嘉教授的《岳麓书院名人传》书中可以了解到,岳麓书院造就的杰出人才中,有三十四人上了《二十四史》,四百余人的业绩载于《湖南省志》,分别记载于其他省志的也还有一大批。特别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以来,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程潜等一大批经世纬国之才就读这里。一时间“楚才蔚起,奋志安壤”,“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开创了湖南人写就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辉煌,更是拉开了湖南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帷幕。充满自信与霸气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就是岳麓书院人才辈出历史的真实写照。

湖南湘阴人士左宗棠就是这些杰出岳麓学子中的一个。左宗棠曾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设立湘水校经堂,他入试其中。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他7次名列第一。他在20岁时中举,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便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当一辈子的教书先生。然而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早就被当时许多名流显宦所赏识和推重。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就“以国士见待” 18岁左宗棠。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贺熙龄,对自己的这位弟子喜爱有加,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居然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封疆大吏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朝廷重臣林则徐对左宗棠也非常器重。1850年1月3日,即农历己酉年冬月二十一日,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回家乡福州养病,特地绕道长沙,停船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边,派人到湘阴东乡柳庄,请当时隐逸在老家读书授徒的左宗棠来见面。去见林则徐是在夜里,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问:“这就是你的见面礼?”当晚,左宗棠和林则徐彻夜畅饮倾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将他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别,林则徐还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副对联相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疏,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在众人的劝勉和力荐下,左宗棠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成就了以后的显赫功名。其中,晚年抬棺收复新疆更是留名青史。同治年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地区,勾结英俄企图瓜分西北地区。左宗棠力斥李鸿章等“放弃论”者,以古稀之年率军西征,最终把阿古柏侵略军驱逐出中国。面对沙俄占据伊犁等地的情况,他屯兵哈密,打算组织决战,来对付沙俄的武力威胁。由于有左宗棠的武力支持,清朝廷取得了外交上的局部胜利,迫使沙俄退出我国领土。从而使得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回归祖国版图。

林则徐,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遣戍新疆。然而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发现了沙俄对中国的威胁,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后来的湘江夜话林则徐交给左宗棠的正是这些资料和地图,而左宗棠也正是带上了这些资料和地图,率大军抬棺收复西域的。这真是“种瓜得瓜”。现今,在岳麓山下牌楼口的湘江堤岸上,有一座《湘江夜话》的主题青铜雕塑,讲述的正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和杰出岳麓学子左宗棠之间,平生仅有的一次交往的一段佳话。

当然,林则徐与另一位杰出岳麓学子魏源之间的交往,也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魏源,湖南邵阳人。1813年求学于岳麓书院,师从袁名曜,深受其经世之学影响。1825年,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代为主持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汇集了清朝开国以来关于治国治世的有关实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论著。这部著作,贯彻了经世致用思想,开启了清代新的经世思潮。因为魏源的父亲魏邦鲁曾是林则徐的下属,1830年,林则徐与魏源在北京相遇。由于在反对腐败、主张改革,禁鸦片,抗外侮方面,志同道合,意气相投,从而结为好友。两人虽然都反对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1841年6月,林则徐被遣戍,从重发往伊犁,途中经过镇江。魏源听说便立即赶去相会,挚友相见,促膝长谈。林则徐把他在广东抗英时所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及有关西方枪炮、地理图样交给魏源,希望编撰一部《海国图志》。魏源果然不负重望,他结合历代史志及明以来的岛志和近日所得“夷图、夷语”等大量资料,于1842年底编成《海国图志》50卷,4年后增广至60卷。1852年,又补充葡萄牙人玛吉士《地理备考》、美国人高理文《合省国志》等资料,扩展为100卷,予以重刊。《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的新书。魏源希望通过这部书,特别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国人能开拓眼界,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探索让国家富强的办法,强盛国力,从而与西方列强抗衡。然而,事与愿违。尽管有人专门把它推荐给朝廷,可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竟把它束之高阁,无动于衷,致使国力一再衰败。与之相反的是,自1850年第一部《海国图志》传入日本,至明治维新前已传入十数部,被日本学人摘译翻刻达22种版本以上,对日本的维新开通风气,起到了重要影响。1868年,日本爆发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幕府封建统治在日本被推翻,随即迅速崛起成为东方的资本主义大国。以致有清王朝后来的甲午海战之失败和签订“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魏源一生著述颇丰,宣传经世致用,富国强兵,进化变革,而他在林则徐给他的资料基础上整理编撰的《海国图志》,更是在中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

民族英雄林则徐与杰出岳麓学子左宗棠、魏源之间的交往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与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