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湖大故事】黄天泽:我与湖大“三生有幸”
黄天泽
追忆逝水年华,我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和新、老湖南大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和特殊情愫,从记事、求学到留校任教(1946~1954),一度调离又重返母校(1985~今),先后在湖大已逾40年。
先伯父黄体桂先生清末毕业于岳麓书院和湖南高等学堂,其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先父黄士衡(辈名体楷)先生早年自美国归国后,曾在湖大前身湖南省商专任教并执长校务,是1925年筹建湖南大学的八位筹委之一,其后一直在湖大任教,1936~1937年曾出任湖南大学校长。
我统计了一下,我们家四代有7人先后在岳麓书院和湖大学习和工作,如果计入配偶和至亲(包括岳父、姑父与表弟)则一共有12人之多。谚云“三生有幸”,用在我们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的缘分上,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尚在念小学时,父亲就曾以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初步对我进行如何正确求知的启蒙教育,首先给我看图1所示的简图,要我辨认右上端的哪条线与左下端的线是一根直线,乍一看我还误以为是下面那条线,结果父亲让我拿直尺一比划,才发现原来是上面那条线,这时父亲才用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堂前面横匾上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来开导我,说这就是“通过实践才能求得真理”的意思,由此说明“眼见也不为实”了,否则,以障眼法表演出迷人的魔术将会成为特异功能。
念中学时父亲又以一句英语“seek truth from facts”(从实践中追寻真理)来加深我对“实事求是”的印象,并进一步引用德国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ät)以马克思的名言作为校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亦即前者仅限于理论,而后者才上升为付诸实践。此外,还提到宋朝陸游的著名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之三)。由此可见,古今中外都有共识,这才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这一段70多年前刻骨铭心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在尔后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践行不渝。回想当年在原吉林工业大学讲授《汽车设计》课乃至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建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汽车车身专门化》期间,遇到疑难问题,能不顾劳累骑自行车去离校约10公里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时因需步行约1公里后再转两次有轨电车,厂校间交通很不方便),到实践中寻求解答。得以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因此,新世纪之初,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热议,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用作校训,就是实至名归的了。
值兹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热烈欢庆岳麓书院(976~2016)创建1040周年和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之际,特详细记述我与湖大的故事如后以表示庆贺的心意。
为了缅怀往事、寄托幽思,首先看看几张书院和湖大的老照片,除了老图书馆被毁以外,这些都是八旬以上高龄、饱经沧桑、硕果仅存的珍贵文物,现在的学校行政大楼(原科学馆)和中楼(原工程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二者都以原貌新姿、巍然屹立呈现在世人眼中,这里就不列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