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入口

回忆戴老


回忆戴老

周正安

1989年秋天,我作为翻译,陪同我省一个技术考察团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学习电器制造技术,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时,遇到同济大学德语教授汪兴传。他得知我是湖南大学教德语的,立刻对我特别关切。他说,国家正在准备发展德语教学,成立了大学德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大学德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他初步确定吸收我参加。

第二年,即1990年,大学德语教材编审会第一次会议,选在我们湖大召开,我被正式吸收为编审会成员。我国德语界元老戴鸣钟亲自来我们湖大参加会议,学校几乎所有领导人都看望戴老。原来,戴老曾是我们湖大的元老,1953年到1964年担任湖大总务长,是湖大“三巨头”之一。

在以后的编审过程中,戴老对来自湖大的我特别关怀,不断亲自给我指导,开会期间让我与他共居一室。这样,我就有很多机会向他请教,往往长谈至深夜。在这些交往中,我了解到戴老许多感人的事迹。

戴老1914年出生于江苏,1936年清华大学经济学毕业,被派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40年获该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戴老来到湖大,在湖大工作期间,对湖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入了党,深受湖大人的欢迎。他分享过湖大全盛时期的欢快,也承担了湖大被肢解的巨大痛苦。他的离开不是情愿的,湖大情结一直深深扎根于他心中。他尤其感到遗憾的是,没有把湖大的德语教学搞起来。

QQ图片20170406104510.jpg

作者(左一)与戴老(右二)

戴老的这种情结,与他的整个世界观和人生观密切相关。

戴老是清华大学经济学高材生,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绝对算得上新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而且也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但是,在经济学已经成为最热门行业的90年代,他仍然认为,德语对我们国家来说,比经济学重要,学好德语,能够更深刻地领会经济学实质,不容易迷失方向。他说,在毛主席的著作里,我们可以读到马克思和许多德国经典作家的精髓;列宁的德语非常好,原原本本地熟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深刻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奥秘;我们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和朱德,都在德国留学过,通晓马克思主义。戴老认为,德语对于理工科来说,也同样重要,学好德语,可以做到能文能武;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人,知识一定非常丰富,而且这种丰富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戴老坚定不移地从事德语教学工作,他离开湖大被调到上海机械学院以后,开设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科德语专业,为我国的理工科德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率团访问德国,回国后担任国家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大学德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倾尽全力组建了大学德语教材编审会和大学德语研究会。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领导大学德语编审会编写了《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和《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大纲》,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也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大学德语》第一册到第四册。两个大纲和四册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教材陆续出版。在戴老的领导下,全国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大学德语课程,全国每年统一举行一次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全盛时期学习德语的人数仅次于英语,达到两万多人,《大学德语》不得不多次再版。于是,编审会又编写了《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到第四册,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德语教学的迅速发展,有力地配合了中德关系的迅速发展,很多理工科学生学习了德语,成为中德技术合作项目的骨干。八十年代,我们依靠这些德语力量,在冶金、电气和铁道技术方面,大量引进德国的技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产体系。株洲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傅志寰,学好德语赴德国考察,回国后担任铁道部部长,领导了我国第一次铁道大提速。

在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大纲、《大学德语》和《新编大学德语》的编审过程中,戴老对我们湖大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两套教材在正式出版之前,都在我们湖大进行一年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数百条改进建议,得到了编审会的重视。之后,编审会在湖大还举行多次会议,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德语竞赛并获奖。

QQ图片20170406104529.jpg

作者(右二)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德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论文

QQ图片20170406104548.jpg

作者(左七)与政府职业教育考察团在德国

在此期间,我作为湖大德语教师,还参加了由负责指导专业德语教学的国家德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属汉德语言对比研究会,并成为其理事。鉴于理事会工作繁忙,大学德语编审会免掉了我的《大学德语》编写工作,我只参加审核。这样一来,我虽然失去了晋升职称的机会,但是在戴老的教诲下,我不感到后悔。我组织了在我校举行汉德语言对比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编辑了我国第一本德语学术论文集,并且作为我国德语教师代表,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德语教学研讨会。

在戴老的亲切关怀下和直接指导下,我们利用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的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德语课,参加学习的学生,最多一年达到六百多人,我们的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居全国前列。在这二十年中,我们湖大有数以百计的师生赴德国学习,许多人学成回国后成为学术骨干。龚金科在德国学成回国后,领导国家级汽车发动机排放研究与检测中心;黄红武在德国学成回国后,担任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生蒋晓云,多年坚持不懈地学习德语,获得了德国发放的奖学金,在德国学习期间,受到德国总理默克尔接见,回国后成为全国在校学生创业典范,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

在戴老及其同事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我自己的德语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受到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当时我校的几乎所有院系,都请我帮助引进工作。一次,德国一位化学专家来湘讲学,先到别的学校,由于没有用德语翻译,效果不大好,到我校时,我用德语翻译,获得了成功。湖南省与德国政府谈判,两国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都邀请我当口译。湖南省教育科学院邀请我参加国家级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负责翻译德国的职业教育论文集。这次职业教育研究以后,我们的职业教育吸收了德国职业教育的许多优点,学制也整合得与他们的大体一致。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下属的技术合作协会,把中德科技合作项目放到湖南和安徽,我参加将近四年的翻译工作,并随政府职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考察。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我校成立了中德环境技术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成为国家级科研中心。我也参加了这个项目的翻译工作。除此之外,许多出版社找我翻译德语著作,我一般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先后翻译出版了几十部经典著作,有文学的,也有科技的,原作者包括爱因斯坦、路德、歌德、贝多芬、豪夫、迈、莱昂哈特等世界级经典作家,翻译出版总字数达千万。《机电一体化图表手册》,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

QQ图片20170406104606.jpg

作者(左二)在学校中德环境技术中心成立时为专家们做翻译

九十高龄的戴老,准备在他有生之年,再做很多事情,他已经主编了一本汉英大词典,还准备主编一本汉德大词典,把任务分为几份,分摊给

多所院校的老师,交给我的不是一份,而是两份。可惜,他的身体越来越弱,没有完成夙愿,于2007年永远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无限怀念。